国足备战东亚杯,刘建宏谈战术,久尔杰维奇引关注
中国足球,真的是无望了吗?
刚刚结束的东亚杯上,中国男足再次被韩国队轻松击败,以一个令人刺痛的0-3的比分,仿佛一记沉重的拳头直接击中球迷的心脏。这一结果,虽然大家早有预感,但当看到最终比分的那一刻,依然让人感到彻骨的失望和愤怒。刘建宏那句“中国足球已是亚洲三流”的评论,仿佛一把尖刀,深深地刺入了每一个球迷的内心。虽然话听起来有些刺耳,但无论如何,这句话的背后反映的现实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。
观察场上的表现,许多球员看起来踢得非常拘谨、犹豫不决,技术层面明显粗糙,配合更是乱得像是一盘散沙。相较之下,韩国队的球员则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,他们的配合如行云流水,丝毫不显得生硬,技战术的运用更是游刃有余,明显在实力上压过我们一大截。
第一个丢球,黄政宇那次冒失的上抢,简直就是“拿着大刀去比划”,完全没有自知之明!第二个失球,谢文能的防守出现致命漏洞,给了对方轻松破门的机会,这让人实在气愤至极。下半场,球队在定位球防守中的漏洞更是令人头疼,整个防线几乎如同纸糊的,一捅就破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一味责怪球员,毕竟他们每个人都渴望踢得更好,只是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啊。看看我们的本土联赛,水平普遍较低,节奏也偏慢,球员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能锤炼出过硬的技艺?就像温室里的花朵,虽然看上去艳丽,但一遇到风雨,便立刻萎靡。
正如刘建宏所说,中国球员急需更多高水平的比赛来提升自己。但问题是,国内哪里有这些高水平的比赛?难道指望中超那些“慢节奏、养生式”比赛来提升水平吗?
要想真正提升,唯一的出路是“走出去”!
现在,欧洲的二级、三级联赛的水平明显高于中超,比赛的节奏更快。年轻球员如果能去这些联赛,虽然开始可能会面临不小的困难,但这正是让他们接触更高水平足球的绝佳机会。在那里,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真实的足球技巧和经验,就像小树苗移植到更肥沃的土壤中,才可能茁壮成长。
然而,问题也随之而来,我们又有多少“好苗子”能够走出去呢?即便有,又有多少能够真正决心放下舒适的国内生活,勇敢去国外拼搏?
这些年,虽然我们也有一些球员选择了出国,但能够在欧洲立足的,寥寥无几。有人去了,适应不了,迅速回国;有的去了,坐在板凳上,几乎没有比赛机会;甚至还有的,干脆迷失在异国他乡,忘记了当初出国的目标和梦想。
“走出去”这条路,说得容易,做起来却异常艰难。
再来说说久尔杰维奇,国足的现任主帅。他在赛后的发布会上,虽然言辞谨慎,显得沉稳有理,但总感觉话里缺少了一些实质内容。他提到“努力带来变化”,以及“韩国队实力强大”,这些话听起来很客气,但实际上没有给球迷带来太多实质性的希望。球迷们真正关心的,是他能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计划,帮助中国足球从根本上取得进步。
我们也不能对久尔杰维奇要求过高,毕竟他来到中国时间尚短,对中国足球的具体情况了解并不深刻。而且,毕竟中国足球的问题,不可能仅仅依靠一名教练来解决。
中国足球的现状,似乎像一锅夹生的饭,不是光靠猛火就能熟的,得慢慢熬,慢慢炖。只有从青训开始着手,逐步提高联赛水平,并且派更多球员到国外锻炼,才能真正有所突破,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持,而非一蹴而就。
但问题是,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?看看日韩足球,已经将我们远远甩在了身后。再看东南亚的足球,越南、泰国等国的足球正在稳步提升,若我们再不努力,恐怕连他们也要超越我们了。
中国足球,真的站在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。
这次东亚杯的失利,虽然让我们痛心,但也并非毫无收获。至少,它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足球与强队之间的巨大差距。只有明确了问题所在,才能对症下药。希望中国足球能够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,真正下定决心进行改革,不要再让球迷们失望。
中国足球的未来,依旧任重而道远,前路充满了挑战与艰难。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希望中国足球能够汲取这份精神,真正拥有改变的决心与毅力。
至于中国足球这颗“烂泥”,是否能够扶上墙?让时间来证明吧。谁知道,或许在这“烂泥”中,会突然蹦出一个“金娃娃”?